和子由渑池怀旧

形式: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收藏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复制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击查看二维码
类   型:
李清照词传正版半生烟雨半世桃花 宋朝婉约派诗词诗歌代表性人物传记书籍千古才女的诗词一生中华古诗词鉴赏全集 诗词歌赋书籍词集

李清照词传正版半生烟雨半世桃花 宋朝婉约派诗词诗歌代表性人物传记书籍千古才女的诗词一生中华古诗词鉴赏全集 诗词歌赋书籍词集

图书推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注释
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前四胜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胜,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联的议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几处爪痕之外,上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次联两胜上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爪痕,接着就上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以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前四胜不但理趣十足,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评道:“前四胜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后四胜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胜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中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上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胜,而前四胜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胜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苏轼介绍和苏轼诗词大全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

复制作者 苏轼
猜您喜欢

与李五峰先生

雁荡山前结屋牢,先生攲枕听松涛。 麒麟一出空祥瑞,凤鸟孤飞惜羽毛。 汉代文章迁史盛,晋时人物谢安高。 懒将白发供朝绂,纵有金鱼换酒醪。

复制 丁复 《与李五峰先生》
类型:

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

维舟息行役,霁景近江村。 并起别离恨,似闻歌吹喧。 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 王粲平生感,登临几断魂。

复制 温庭筠 《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
类型:

望归吟

塞云一抹平如截,塞草离离卧榆叶。 长城窟深战骨寒,万古牛羊饮冤血。 少年锦带佩吴钩,独骑匹马觅封侯。 去时只道从军乐,不道关山空白头。 北风吹沙杂飞雪,弓弦有声冻欲折。 寒衣昨夜洛阳来,肠断空闺捣秋月。 年年岁岁望还家,此日归期转未涯。 谁与南州问消息,几时重拜李轻车。

复制 元好问 《望归吟》
类型:

陇西都尉禅会图

宴场禅集盛,霜幅绘毫工。 竺社同开叶,嵇姿宛送鸿。 法身宁滞相,世眼愿瞻风。 厨钥方传宝,非专岩壑中。

复制 宋祁 《陇西都尉禅会图》
类型:

道旁见穫者

腰镰声相呼,十百南亩穫。 妇持黍浆馈,幼稚走雀跃。 辛勤既百为,幸此岁不恶。 王租敢不供,大室趣逋约。 虽云粒米多,未办了升龠。 姑宽目前饥,讵有卒岁乐。 乐岁尚尔为,一歉更何托。 书生独多忧,何以救民瘼。

复制 张栻 《道旁见穫者》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今日古诗词